2017年上半年,假如数数资本市场上有什么热门,新零售肯定是其中的一个,而无人便利店是新零售中的一种,是零售的一种延伸。
怎么样理解新零售呢?我粗浅地觉得有两点,1、对购买者,先体验再买单,即买即得。
看得到摸得着,比如衣服可以试穿,水果可以试吃,其他的产品不可以直接体验也可以看到包装和卖相。
有了这个网上购物满足不了的特点,价格就算贵一些,用户也仍然想买单。
2、对品牌商,畅通的用户端到品牌商的数据通道。
可以一清二楚地获得每月或者每天每一样产品的销售数据和数据变化趋势。
依据这类实时数据,品牌商就可以更准确的研发出符合市场趋势和用户需要的新品,并且找到效果最好的推广和销售途径,大幅减少试错本钱和市场途径本钱。
无人便利店和其他便利店一样,需要第一满足第一条,假如将来做大规模,跨过途径商,各知名品牌直连,结合好第二条是趋势。
无人便利店这种新的途径,不少品牌商很看重,我获悉的不少初创无人便利店,便利货架公司,已经可以找品牌商直接进货。
无人便利店刚开始的噱头是无人,想着无人值守应该可以大大减少人力本钱。
而事实上,门店值守职员的人力本钱占整个店本钱的10%-15%,在便利店里,收银员不止是收钱,还负责往货架上摆货,整理货物,拿货等等这类其他工作。
只须是有货架陈列产品的门店,完全没员工帮助,在短期来看是不太现实的。
买家需要的是,在需要产生时,是不是有最便捷快捷的方法拿到产品。
全球最有名的便利店7-11的开创者在《零售的逻辑》中写,看到银行取钱排队的人多,为了可以便捷社区的居民取钱,把ATM摆进了7-11店里面,而为了这个ATM,他们专门申请了商业银行牌照。
最后没想到的收益是,来这里取钱的人,除去支付取钱的手续费以外,绝大多数都会顺手在店里买点什么,有了取款机,整店的销售额提高了。
书里面还讲了不少例子,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我还能为社区居民做点什么,让他们在需要某项服务的时候会想到来7-11。
无人便利店第一需要遵循普通便利店的经营规律,第二还要优化升级,让顾客享遭到额外的价值。
第一是地段,地段是线下门店的人流量保证,也是保证便利的重点。
譬如忽然想喝罐可乐,楼下便利柜就能买到,绝对不会走出去500米去趟小超市。
在这一点上无人便利柜有一些优势,它大幅减少了对地址的面积需要,让零售愈加碎片化,最后可以做到售货柜几乎无处不在。
第二,顾客的动线。
开在不一样的地段就决定了门店的客流量与客群的特点、消费习惯、消费能力。
顾客走进门店或者挨近货柜、货架,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产品的摆放方位,展陈的方法很重点。
夫妻老婆店可能并没认真琢磨过这个,大家容易见到的各大超市和连锁便利店都有专门的人来做这个工作,以提高坪效。
在这一点上,无人便利店因为陈列的产品SKU不太多,在不一样的地区做好选品,按期调整优化,才能进一步体现出便利性。
最后一项,也是最重的一项是Supply chain,怎么样提高Supply chain的效率减少本钱。
在探寻项目的过程中,我看到不少早期的项目已经可以从品牌商那里拿到很低的优惠。
而且,可以让创业公司近距离地拿到货,证明了各知名品牌在原来传统的途径上拓展空间已经很有限。
而无人便利店作为一个全新的途径,就算在很早期的阶段已经得到了足够的看重。
在早期,无人便利店开得不多,密度不够,产品运输补货需要消耗的本钱会比较大,数据还在累积中,做到智能的分配和差异化补货,减少补货本钱需要考验到团队的零售运营能力。
说到底,无人便利店还是在做零售,避不开重运营,需要理好人、货、仓储物流。
以上是站在无人便利店经营者的角度考虑。
当大家换位来到用户端,有人还是无人同样不是问题的核心。
对买家来讲,最重要条件是便捷,即在无人便利店里面买是否会比去有人便利店购买愈加麻烦。
好吧,期望你没被这串拗口的比较绕进入,正好似不要被光鲜亮丽的定义迷花眼有人无人没那样核心,是不是便利才是重点。